助人工作路上,立場和觀點導致選擇不同
助人工作的過程,常會有挑戰信念的時刻,且會因為個人立場和觀點不同,導致最後的選擇不同,需要不斷嘗試摸索並找到平衡。
挑戰信念的時刻
有時候,只是因為立場和觀點不同,面對挑戰信念的時刻,轉個念會很不一樣,個人和個人之間,個人和環境之間的平衡,需要靠自己不斷摸索。
不對複雜的事情做單一評斷
助人工作的過程,常會有挑戰信念的時刻,我們都想要選擇相信,相信案主說沒錢是真的沒錢,而不是為了請領社會福利補助將錢東藏西藏,也想要相信案主說沒做是真的沒做,而不是為了避免承擔責任而說謊推託。
但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,會有一群人破壞信任,撇除毫無理由的惡意為之,有時候事情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。
人的工作非常複雜,對同一個人詢問同樣一句話,可能今天回A,明天回B,早上回C,下午回D,不同的情境和心情,會做出不一樣的回應;同樣的問題或危機,因原生家庭和生命經歷不同,做出不一樣的反應。
更何況,許多事情都有模糊地帶,很難有絕對的好或壞,問題顯露出來的冰山一角,海平面下的盤根錯節不是這麼好鬆動,不對複雜的事情做簡單歸因,是工作者本身需要轉變看待事情的觀點。
什麼是簡單歸因?就是線性推理,舉例來說,沒吃東西所以肚子餓了,只要吃東西就能解決,更經典的案例,問工作就是不爽不要做,問感情就是一律建議分手。
大部分的問題,都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解決。
以往在兒少安置機構,少女反覆陷入戀愛、懷孕、出養的循環,渴望愛和缺乏自信無法堅持正確避孕方式,所處環境遇到的對象又都是同樣類型,和這個對象分手,卻和同樣行為的下一個對象交往。
同理心,換位思考的能力
剛畢業的時候,常對於個案行為生氣,像是沒錢吃飯但有錢抽菸、不去工作只想要補助等,這也是種過於單一的評斷,以為案主不抽菸去工作就能解決問題,卻忽略了是不想工作、不能工作、找不到工作還是找不到適合的工作。
工作近十年,曾經也在工作中感到挫敗,很不想上班,曾經夾在家庭照顧和職場壓力之間,無處宣洩,曾經也在不友善環境中,慢慢消磨對工作的熱情。
因為曾經走過,因為一樣軟弱,因為理解,所以釋然。
同理心,也是一種換位思考能力,把自己擺在對方角色裡,就不會站在制高點做評論,同情心和同理心,是不一樣的事情,當能夠同理,便能時刻提醒自己,盡量站在同樣的高度,和服務對象一起工作,陪伴著找到專屬的解決方案。
同理心在助人工作過程非常重要,擁有同理心,比較不會對服務對象有過大的情緒起伏,對於服務對象,先處理情緒再處理行為,對於助人工作者本身也是,先放下情緒再開始做事。
其實不只是對待服務對象,對於主管、同事、其他網絡單位人員等,如果能夠同理,就不會因對方本位主義所採取的行為這麼氣憤,當然不可能毫無反應,但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。
善良是一種選擇
每隔一段時間,我就會和以前社政同事吃飯,一直以來,都很喜歡這群社工夥伴。
樂在工作的保護性社工
逐年倡議及重大社會事件過後,社工待遇相較過往其實好一些,但還是三高一低,高風險、高壓力、高工時、相對低薪,而每次事件過後,有些社工因為失望而離開,接著新社工因為憧憬而進來。
但總會有一群人,始終堅守崗位,擁有自己的信念,面對挑戰信念的時刻,仍然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來講講以前在社會局處的公職社工同事,從事成人保護工作印象中有13年,仍然充滿服務熱忱,直到現在仍在保護領域。
某次下班後的聚餐聊天,提到有不認識的案主,拿著該社工的名片到家防中心找社工,翻遍腦海中的印象,就是想不起來是誰,細問之下才知道,個案呷好逗相報,拿著名片四處向朋友推薦這名社工很棒。
於是越來越多個案來電諮詢或親自來訪中心,除了原本的派案,個案量越來越驚人。
講述過程聽起來像是抱怨,但隱藏不住同事字裡行間的開心,覺得服務受到肯定,當投入工作並樂在其中,散發出來的自信,讓整個人閃閃發光,雖然同事後來默默決定不主動發給個案名片了。
我覺得同事哪天轉行當業務一定會成功。
獨自奮鬥的社福中心社工
當然,不是每個同事都這麼樂觀正向。
25歲年紀輕輕便考上公職社工,當年等待已久熱騰騰的新人,原本從事直接服務後來重考跳到間接行政,說起過往辛酸血淚史,有一陣子整個社福中心全部社工都離職,跑到只剩自己一個,天天加班到晚上十點,聽了掬起一把鼻涕一把淚。
看著同事略顯稚氣的臉龐,好奇問道:你有想過跟著離職嗎?
不出意外,答案果然是想過,但人在脆弱的時候,會連理智都失去,會很想要有一個人陪伴,聽聽自己講話,因為想到個案,所以身為中心唯一一個留下的社工,無法拋開一切準時下班或選擇離職。
想起寄生上流的這句話:「有錢的話,我也會很善良。」
但現實卻不是所有有錢的人都擁有善良,也不是所有沒錢的人都不善良,善良更像是一種個人選擇,因此我對於心懷善意的人更加感謝和敬佩。
傾聽自己的聲音
社工是高內耗的工作,以個案利益為優先,將社工本身放在最後,因此,社工界來來去去是家常便飯,累了,自然會想要休息一陣子。
我畢業當社工一年就決定考社會行政,社政做了八年後決定暫時轉換跑道到民政,來到民政一段時日,初期不是很適應,直到現在還是經常思考到底什麼單位適合自己。
現在的單位就是網路上期待的公務員生活,即使如此,我還是不時會冒出這樣的想法,想著讓我的專業回到適合的地方成長和發揮,但又覺得好像有點想不開?
苦惱地詢問以前社會局處的同事,就是文章上面提及的成人保護社工,告訴我:每個人都有志向,唯有離開出去闖蕩後,才可以更認識自己,沒有不好。
儘管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,很多事情很難單憑一己之力就改變,但因為改變不了,就不改變了嗎?對我來說,不是這樣,雖然不像同事一樣,能扛得住保護業務的壓力,但可以從小地方開始,從自己能做出改變的地方開始。
如果沒有餘力就不強求,但我覺得我是有選擇的餘地,友善且耐心對待身旁周遭家人同事,比起幕僚單位,也更喜歡待在業務單位,看見自己付出的努力,讓社會一點一點變得更好。
題外話
今年5月司法院在事求人開了數量不少的少年調查官、少年保護官和家事調查官職缺,才知道可以依少年及家事法院組織法第21、22條第1項第4款資格:「曾在公立或經立案之私立大學、獨立學院社會、社會工作、心理、教育、輔導、法律、犯罪防治、青少年兒童福利或其他與少年調查保護/家事調查業務相關學系、研究所畢業,具有薦任職任用資格。」,調任司法行政職系。
許多認識的公職社工都有投缺,歷經筆試和面試,同事明年即將商調成為少年調查官,雖然工作內容不輕鬆,但職等為薦任第七職等至第九職等,適用更高之專業加給表二十七之二,恭喜升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