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助人工作這條路

社工.自我探索.公職

來到鄉下工作,總感覺像待在異世界

來到鄉下工作,總感覺像待在異世界

實際回到鄉下工作快一年,老實說到現在還是適應不良,雖然老家在鄉下,也是鄉下出身長大,但鄉下公所對我而言就像身處另外一個世界。

語言隔閡

中氣十足的音量

最大的問題是語言隔閡,先承認,明明是鄉村長大,但我不太會講台語。

在機構基本上不太需要講台語,以往在地方政府遇到的民眾,雖然部分是講台語,但聽得懂國語,所以民眾講台語,我講國語,還是能夠溝通和交流。

可來到鄉下,完全不會講國語的長輩很多,加上人口外流嚴重,當地平均年齡層偏高,常常很不習慣大家的中氣十足,講白話一點就是重聽

民政課這邊的業務遇到的年齡層落於中年到中老年,隔壁農業課就常常有完全不會講國語的老農民,請領補助時,同事提醒阿北還欠什麼資料,阿北回答:蛤?解釋一番,15分鐘後,阿北還是回答:蛤?半小時後,還是在蛤?

台語為主國語為輔

除此之外,主管和同事之間交談也是國台語交雜,加上當地口音的關係,剛報到的第一個月,連單位主管在說什麼都聽不懂。

語言不通常常讓我懷疑自己,一開始,民眾講電話用台語就是一連串劈裡啪啦,完全聽不懂只好請民眾用國語再講一遍,然後就會換民眾不會講或是講得非常慢。

一來一回花費不少時間,但好在長輩都很有時間。

半年後,我已經可以用簡單的台語回答,雖然還是常常唸錯被同事提醒正確發音,還是常常請民眾用國語再講一遍,回答幾乎都是用很多單字去拼湊句子,第一次和民眾在電話中全程台語對答,掛斷電話那一刻同事們幫我拍拍手。

回想初來乍到,真的進步很多。

日常交通

交通工具代步

我還滿喜歡走路,剛回來很常被同事說走路速度很快。

在地方政府社會局處因為辦活動及訪視,需要跑外面,來到公所民政課,殯葬業務管理轄下殯葬設施、兵役業務帶兵、三七五業務會勘耕地等,一樣需要跑外面。

因為大眾交通運輸不發達,所以沒有交通工具等於哪裡都不能去

機關大部分有公務車,調回來之前,面試有被問過是否有駕照,有雙北來的同事考試分發過來,不會騎車也沒有駕照,代步全靠電動車,回家就請同事或叫計程車去坐大眾運輸,其實不太方便。

鄉下的交通很可觀,如果是騎機車我會戴安全帽,過馬路都走在斑馬線上,同事看到告訴我說:你一看就知道是外地人,所以本地人都是…但我也只是鄰近鄉鎮的人。

自由奔放風格

久了,也習慣居民騎車總是騎在路中央,加上紅綠燈少,可以一路暢行無阻,到公所前只有一個紅綠燈,沒錯,就是公所前面那一個紅綠燈,雖然劃設的停車格不多,但民眾都沒有違停,因為哪邊都可以停。

說到交通,除了要躲避騎到路中間的居民,更要小心路邊出現的家禽猛獸

住戶養的狗會大大方方躺在路中間睡覺,貓會用慵懶的步調慢慢橫跨馬路,還會看到有居民遛羊當散步,偶爾還會看見牛直接擋住路,只能跟在後看著牛邊走邊晃尾巴。

在溫煦陽光照耀下,常想著這裡果然是鄉下

當然,不總是這麼美好溫馨的畫面,時常出現被碾爆的田鼠、看得見羽毛但血肉模糊的小鳥屍體、吊在樹頭上的貓,有一次騎車,還被狂奔的豬嚇到,緊緊跟在後頭甩不掉,豬舍雞舍沒關好門,就會出來逛大街。

沒有人也沒有車的鄉下,就是如此自由奔放。

人情交際

隨便一個都是親戚

鄉下公所的同事,除了正式人員有機會不是當地人以外,臨時人員、約聘雇人員和技工友都是在地人,而且彼此都有親戚關係,連來洽公的民眾也都和員工有親戚關係。

離島和鄉下的共通點,非本地人的排外

同事拿自家種的菜送來送去、紅白包等,鄉下交流和交際很重要,且各自會有屬於自己的小團體,非正式人員年紀和年資都很久,辦公室政治不是每個人都能駕馭。

加上鄉下就這麼大,單位就這麼小,於是八卦成了日常必需品,還會發生本人都不知道,但大家都知道的情形。

價值觀隔閡

以前在地方政府年輕人居多,聊天話題多是工作、追劇、打扮、娛樂、出國等,鄉下早婚早生又沒有什麼娛樂,話題很常提到家庭生活

有一次同事提到還在就學的兒子帶女友到家裡住,條件反射馬上詢問兩個孩子有沒有滿16歲、對方家長是否知悉、避孕措施等,辦公室全場靜默,同事傻住不知道該如何反應。

請教超擅長人情交際的前輩,原來要稱讚這麼年輕就要當阿嬤了,好有福氣。

離開了社福同溫層,忽然覺得好寂寞。

業務工作

勞逸不均

本來就有心理準備,非本地人、年輕、能夠做事,調到鄉下公所會被分配到比較多的工作

最一開始是做殯葬業務,興辦事業計畫、清潔和墓區相關標案、太陽能光電標租、自辦清明中元普渡等行政庶務外,尚有管理公墓納骨塔館舍、財產及現場臨時人員。

相較臨時人員,收文一個人、發文一個人、用印一個人,更別提還會看到某些單位用印的是科員,普考和初考,尤其是初考,初任薪水和基本工資相差無幾,應該會難以接受。

神奇的事情太多了,漸漸也開始習慣,委一功頂、考績沒有拿過甲等、幾乎沒有業務的在地人,業務量少、成天說年輕人要多擔當、過去也是這樣熬過來、老了才能這麼輕鬆的同事。

看著這些人,我常想著這是一個鼓勵向下沉淪的環境,只能盡可能不關注其他同事,畢竟如果一直和他人比較,很難保持正向工作心態,不比較才能天天好睡覺。

財政差距

以前待的單位規模都算大,財政也都不錯,編列新計畫預算不困難,請購核銷也很少被主計質問為什麼花這麼多錢,上層想要推行的政策,更是想盡辦法找財源讓承辦人可以執行。

最開始商調回家鄉,除了家庭因素,還抱持著想要為孕育自己的家鄉貢獻一絲心力的想法。

來到鄉下公所工作,即使不排斥辦理業務,辦活動執行標案也都熟悉,業務做久了開始有一點想法想要多做一點,卻發現單位超級窮根本沒有錢,常常只能兩手一攤,沒錢就是沒錢,沒錢就不能做事。

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深刻體驗到城鄉差距,甚至是為此感到有些難過。

資源差距,除了財源,人力也極度稀缺,鄉下公所整體業務量比地方政府少,但常年補不到人,工作將近一年,課室員額從來沒有補齊過,反而以前在號稱火坑的社會局處,有整整四年補滿人且無人員異動。

公文系統

相較中央或地方政府較大規模組織,鄉下公所制度不夠嚴謹,遇到問題能夠請教的人也不多。

最不習慣的是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公文,小單位不太注重公文,沒有所有公文都取文號,展延不會被問理由,逾期也沒有人在意,有的同事還用word打一張A4公文而非系統產出公文。

有一次將開會通知送發文並請廠商留意收信,廠商一個禮拜後反應沒收到公文,去找文才發現公文正本被打洞歸檔,甚至還有函稿寄出,公文正副本拿給承辦人的情形。

對於習慣有制度和標準化流程的我,一開始很不能理解,甚至覺得荒謬到令人傻眼,雖然知道每個單位文化不同,但到現在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。

結語

商調的第一個月其實有後悔,鄉下公所的好,每個人感受不同,但沒辦法,離家近是現階段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。

眾所皆知,從公所或學校商調到地方政府或中央會有一段陣痛期,因為組織龐大、層級多、繁文縟節也多,以前公所調到地方政府的同事表示:「知道社會局處忙,但不知道這麼忙。」。

所以我以為從地方政府調公所應該沒問題,看來是想多了,不過最近有慢慢被同化的趨勢。

photo
不務正業小社工
最近的工作忙到懷疑人生。- June 27, 2024